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古村落是祖先创造的第一批文化成果,古村落也是我们今天最后的精神家园……”发表于2006年的《西塘宣言》,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第一份呼吁全社会并联络国际学术力量保护古村落的宣言,引起了国内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它所带来的影响力和意义,对推动全国传统村落保护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对全国古村镇保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年已是《西塘宣言》发表15周年。4月26日下午,在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传统村落保护《西塘宣言》发表15周年国际研讨会开幕。开幕式上,天津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骥才先生做了主旨发言,并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著名古建保护专家阮仪三先生就“传统村落如何科学保护”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对话。
15年后,国际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将进一步奏响保护和开发古村落的新曲。正像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雁彬所言:《西塘宣言》作为全国第一个以拯救传统村落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活动,第一个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国际宣言,深刻影响和引领了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15年后重聚古镇西塘,我们欣喜地看到,保护传统村落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而在嘉兴市委常委、嘉善县委书记洪湖鹏心中,西塘是一座有着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的“活着的千年古镇”。如今西塘完整保存有25万方明清古建筑群,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古镇,已成功列入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清单。洪湖鹏认为,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15年前《西塘宣言》的发表起到了关键作用。“西塘是全国唯一镇里还住着7600名原住民的景区,下午5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钟,我们的景区是打开的,还景区于民,还镇区于民,所以西塘也被誉为最有烟火味的古镇。”
《西塘宣言》发表15周年国际研讨会现场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峻则感慨,15年来,以冯骥才、阮仪三先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不知疲倦地奔走在田野乡间,身体力行地抢救和保护那些面临消亡危机的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西塘宣言》中所说的“愿我们今天的努力与奋斗能换来明日美丽不败的田园风景”成为了现实。
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陈瑫介绍得更为具体,他提到:《西塘宣言》的发表,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的成果是使6819个传统村落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从而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保护群。
去年,在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冯骥才曾在发言中说:“如果说前二十年我们做的主要是抢救性保护,新时代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科学保护。”而在昨天下午的开幕式上,冯骥才通过主旨发言对“科学保护”做了更进一步的阐释。他说,科学保护是从事物(文化遗产)的性质、特征、规律、独特性和知识体系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一整套严格的标准、方法、要求和保护机制与制度。“没有科学标准,我们便无所凭借,没有是非,无法监督。反科学就会恣意横行。进一步说,没有科学标准,保护是不存在的。”
对当年西塘人提出的“活着的千年古镇”的保护理念,冯骥才表示欣赏和赞同。他提醒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在总结15年前的西塘会议时,应认识到地方政府主动与学界加强联系,形成共同的价值立场与保护理念的必要;也应认识到,学界主动与村落管理者和原住民共同研讨保护办法与途径之必需;还应认识到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是原住民,原住民与村落的关系,就像传承人与非遗的关系一样,没有传承人的非遗即刻消失,没有原住民的村落徒具空壳。“绿水青山是指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乡愁是指它的精神内涵与价值。我们过去常说风土人情,传统村落保护不能只剩下风土,没有了人情。”
在与冯骥才先生的对话环节中,阮仪三先生也表示,保护强调的是“整旧如故”,恢复到原来本真的状态。就像莎士比亚的后人在打理莎士比亚故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也当如此,呈现原生态的小桥流水人家。
上一篇: 用古基因组探索东亚人群的历史
下一篇: 西安一西汉墓葬发现罕见袋装粮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