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40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以何为食?这一问题有了答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年度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在该遗址内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水稻田遗迹,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也是长江上游发现得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此次考古发掘还首次发现了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机质的房屋构件,进一步证实了竹骨泥墙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远历史。

  之前,通过植物考古,宝墩遗址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根据此次对宝墩古城的考古发掘,确认了成都是长江上游和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的经济基础。

   

  最早的水稻田藏在两米以下的地层里

  “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天府田园画卷是如何绘就的?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古城遗址正向人们解开谜团。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工作站副站长唐淼介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宝墩遗址本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从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在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清理灰坑68个、灰沟8条、墓葬5座,垫面遗迹1处、护坡遗迹1处,出土数以万计的宝墩时期陶片及几十件石器,发现宝墩时期作为建筑构件使用的碳化竹片,同时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地面2米以下的地方,找到一层水平地层,该地层从西北向东南发掘区外延伸。让考古人员惊异的是,该地层与常见的人类生活地层相比,极为纯净,几乎见不到人类遗留的陶片等遗物,土质基本都为淤泥。

  “这一信息说明,该地层不是简单的湖沼堆积,与水稻种植有一定关系。对此,考古人员及时将在该地层中采集的两件土样标本送检。”唐淼介绍,对2件土样标本植硅体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层中有水稻植硅体分布,为主要农作物类型,水稻植硅体包括扇型、双峰型和并排哑铃型三种。其中,双峰型植硅体含量最高,植硅体浓度高于100000粒/克,扇型植硅体浓度高于80000粒/克,可以说从生物指标来讲,该地层已经基本可以判定为水稻田。

  “为了进一步验证初步判断,还对该地层土进行了系统采样检测。通过对水稻、与水稻伴生的杂草群、土壤微形态的综合检测研究,更加强了对该区域为水稻田的认定。”唐淼说,这将是长江上游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珍贵文化遗产,考古人员对于水稻田区域,采取了大面积保留、小面积解剖的发掘方式。在该区域发现了1条与该区域相连通的水沟遗迹,1条疑似田埂遗迹,多处疑似水稻根窝遗迹。受发掘面积限制,这片水稻田尚未发掘到边界。

  经过考古人员样品的系统性检测,此次宝墩遗址考古除发现4000年前的碳化水稻外,还发现了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通过不同遗迹里水稻、黍、粟的出土比例分析,确认了宝墩时期先民农业经济结构以稻谷为主、兼种粟和黍,同时采集野豌豆、薏苡属等植物作为食物的补充。




上一篇中国最大道教宫观启动史上规模最大壁画修复工程

下一篇枣木工艺品成特色富民产业【组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