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超12万件文化产品展出,超400万人次参会,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与交易,总成交额达34.2亿元……6月11日,为期5天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落下帷幕,办展成果再创新高。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文博会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本届文博会自觉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围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办会,为推动文化产业和会展业加快复苏、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新贡献。

   首设“数字中国”展区,“科技+文化”跨界融合亮点纷呈

  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数字中国——AI时代的文化创新”主题展区,全方位展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最新技术、最新创意和成果,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产业盛宴。

  “数字中国”展区的主体造型是一个神经元细胞的形态。“这一形态寓意AI时代的底层逻辑——神经元计算,数字文化企业如同神经元细胞一样首尾连接、逐渐形成复杂的产业网络。”该展区总设计师郑洵说。

  本届文博会重点组织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文化企业参展,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据统计,参展企业中,龙头文化企业占比达到70%,60%以上的文化产品和项目首次亮相文博会。

  打开手机微信小程序,便可穿越历史,感受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室藏万卷的盛景;戴上特制装备,就能听到宋代名画《听琴图》中的悠扬琴声;坐上“飞行影院”的座椅,大型机械臂就可以带观众沉浸式体验从雪山、沙漠上空飞过的感觉……虚拟展示、沉浸式体验和数字视听等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带来了崭新的体验。

  本届文博会还首次推出了数字文创产品,以文博会吉祥物小水滴“文鹏”的IP为依托,融入各地特色文化元素进行二次创作,开发出多款数字文创产品,将文博会小水滴打造成全新数字名片。

  在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下,不少非遗文化产品焕发新活力,以新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现代美”。

  在济南皮影戏展位上,以国家航天局的IP“航小梦”为原型创作的卡通皮影系列文创产品,一经展出,便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的目光;在苏州织绣展位上,“苏绣+科技”的创新产品《锦绣兰蝶》人气十足,融入感光油墨、感温交互等技术,营造出花开蝶舞的意境;在福建馆“你未能触摸的福建”展区,数字化互动技术的应用,让观众得以现场体验雕版印刷等非遗文化中的匠心智慧……

  本届文博会期间,非遗展区还举办了“工艺美术进乡村  助力推广非遗传统技艺”研讨会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借助科技的力量,展现非遗魅力。

   扩大文化产业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展馆广受关注

  本届文博会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为契机,全力恢复并扩大文博会对外文化贸易和文化交流。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300家展商入驻文博会“文旅消费馆·一带一路国际馆”,108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和专业观众线上线下观展、采购。

  今年,法国工业设计协会、中法品牌美学中心首次参加文博会。“很高兴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不同国家和中国不同地区富有多样化和创造力的文化产品。”法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安娜·玛丽·萨赫格耶说。

  来自伊朗的马迪曾在2019年参加文博会,这次他带来的挂毯、地毯和手工艺品深受中国客商的喜爱。“希望能借助文博会的平台,让更多客商了解伊朗的文化和产品。”马迪说。

  陕西馆的“唐代集市”、宁夏馆的“时光走廊”、甘肃馆的“梦回敦煌”……在文博会上,“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文化产品吸引了各国客商关注。

  据介绍,本届文博会也在国外布展,目前在欧洲、南美地区已建立了文博会咨询台,在埃及、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文博会海外分会场,在英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开展文化推广活动,合作代理机构遍布65个国家和地区……文博会正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迈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新华全媒+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第五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一线观察

下一篇为非遗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新语)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