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从“良渚遗址热”到“三星堆上新”,社交媒体佐证,大众对考古、对文物、对文化遗产的热情连年走高。与之相应,我国在公众参与考古方面的探索也常出新招,如开放考古现场,让有兴趣的大众参观、与专业文博人员对话;又如一些考古项目通过线上直播,让网友参与“云考古”。

  当“公众考古”俨然成为新的显流,时代命题也随之更新:呈现文化遗产,在故事化、时尚化、仪式化之外,还能创新出何种模式?引导公众关注甚至“参与”考古时,高光该向何处聚焦?

  已播出九期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作出了有益探索。作为国内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它高度聚焦人类历史上璀璨文明的结晶——世界遗产。主创从中国的55处世界遗产中遴选12处,通过“文化+揭秘+互动+纪实”的手法,陪伴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感受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和现实意义。

  令学界赞赏的是,该节目一边以“行万里路”的年轻视角,让世界遗产“活”了、灵动了起来;另一边,主创也“沉”下心,回归爱国、学术、坚守等价值内核,主张了真正的“公众考古”理念。

  通过行走体验,呈现世界遗产丰富的文化内涵

  单霁翔,曾经的“故宫看门人”,申遗的亲历者,节目里,他化身“世界遗产导览人”。早在第一期,这位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广的“文博老兵”就开宗明义道出心愿。“我有一个愿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只有让年轻人感受到世界遗产的文化魅力,才能全面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展现文化遗产强盛的生命力。”

  区别于以往的文化类纪录片,该节目突出了一个“走”字。节目中,单霁翔与演员黄觉、歌手马伯骞、相声演员阎鹤祥一同担任常驻嘉宾,他们脚踩布鞋探访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这支被观众戏称为“布鞋男团”的嘉宾队伍,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和普通民众等“身边人”相遇、同行、对谈,在“轻旅行”中,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层层铺展开。

  第一期,节目抛出了一道疑问:有着五千年历史的良渚水利系统为何直到近些年才被发现。“布鞋男团”步行寻找良渚遗址外围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却始终寻不到入口。直到节目安排的无人机升空,在航拍、高清遥感影像和三维动态地图的共同演示下,良渚遗址近100平方公里的水利系统全貌才得以展开。观众由此切身体会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视野局限,而这,恰与当年真实的考古发现异曲同工。

  引领观众“云感受”一番后,节目才将发现整个良渚水利系统的过程娓娓道来——从1969年一张卫星照片中初露端倪,直到2013年狮子山水坝遗址等构成的低水坝群被考古工作者确认,无数次发现的累加,由11条堤坝组成的良渚水利系统才完全浮出水面。据统计,良渚水利系统仅外围土方总量就达到288万方,相当于三峡大坝五分之一的工程规模,并且具备运输、防洪、灌溉等多重功能。五千年前中国人就有这样的工程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成为五千年文明的铁证。

  在厦门鼓浪屿,嘉宾接到的则是破解文字密码和寻找魔方上的建筑两个“游戏”任务。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一组嘉宾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探寻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另一组则从横向的空间维度,遍访当地居民、专家和管理者,尽展人文之美。两条动线串联,一个兼具了历史深度和生活烟火的世界遗产地呈现出不同于“旅游胜地”的别样光芒。

  以传承人的感人故事,引发情感共鸣

  青城山都江堰、苏州园林、皖南古村落、福建土楼、黄石矿冶工业遗址、平遥古城、武当山……每一处世界遗产地的背后,都有着执著于传承祖先智慧的文化遗产传承人。正是因为有着一代又一代文博工作者的守望与传承,一代又一代普通人自发的保护与奉献,今天的我们才能知晓祖先曾创作了怎样的灿烂文明。《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不仅展现文化宝藏,也聚焦“人”。通过与“人”的对话,一个个风餐露宿、青灯黄卷而初心不改的故事,引发观众无限共鸣。

  比如良渚遗址背后,有着四代考古人83年的接续努力,从第一代的良渚考古人施昕更先生到第四代以年轻人为主力的考古人,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令人动容。正如飞行嘉宾韩雪所说:“他们对考古的热爱,对自己国家文明的热爱背后是他们身上肩负的责任感与国家文明传承的一种重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觉醒年代》:以历史质感和理想主义征服观众

下一篇“姐弟恋剧”别步“霸总剧”后尘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