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间故事网
冬至与除夕是冬月的重要节日,其民俗在宋代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冬至,是我国最古老的节令之一,“冬至十一月之中气也。言冬至者极也,太阴之气,上干于阳;太阳之气,下极于地;寒气已极,故曰冬至。”(《广记》以十一月为正,冬至便是岁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沿其制。)汉朝改冬至为“冬节”,朝廷举行“贺节”之仪,并放假休息。至魏晋六朝以来,又称冬至为“亚岁”,庆贺往来,一如年节。两宋的都城,也是把“冬至”节日,视为“小过年”,成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北宋汴京“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南宋杭州一如汴京,“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元旦)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遝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饮宴与博戏),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馀色,谓之百味馄饨”。
无论是汴京或临安府,这一天在南郊举行“祭天”,宋人称为“南郊”,祈求上天保佑天子及居民。据宋人记述,郊祭的仪式为: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宰执百官皆服法服,其头冠各有品从,馀执事人皆介帻绯袍,亦有等差。次日五更,摄大宗伯执牌奏中严外办,铁骑前导番衮,驾诣景灵宫太庙、奉神主出室,是夜宿太庙。次日三更,出南薰门,驾御玉辂诣青城斋宫。所谓青城宫,初以青布幕临时围之,故名。后改用土木建造,瓦屋七间代之。铁骑围斋宫外,行宫巡检部领甲马来往巡逻。冬至日三更,帝驾诣郊坛行礼。帘穿礼服,至祭坛南“大次”,更换祭服。此祭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坛上设二黄褥,一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一为东南面曰:“太祖皇帝”。乐作,皇帝登坛,单行燎炉仪式,祭祀天神。礼毕回宫,举行大赦典礼。古人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广记》)冬至节日饮食馄饨、稀豆粥等。《荆楚岁时记》载,南北朝时,荆楚一带还吃红豆粥,相传共工有两个不才儿子,冬至日死成为疫鬼,常来危害百姓,但畏赤小豆,故冬日吃红豆粥,是为了驱邪。
又据《岁时杂记》载,民间冬至次日还有作九消寒词习俗。说“九尽寒尽”才至春天。苏子由《冬至》诗中有“似闻钱重柴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之句。明代杭州人田汝成还记录了九九词:冬至后,一九、二九,招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鹭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以上见《东京梦华录》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头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十二月二十四日,宋人称为交年节。这一天举行“醉司命”、“照虚耗”、扫屋宇、备年货、诵经咒等多种节日活动。醉司命 古代习俗,相传灶神这一天回到天上,向天神汇报人间善恶,予以奖惩。故民间多用酒糟祭灶神,使灶神醉时回天,少说人间坏事、多汇报人间喜事,为人间操办好事。照虚耗 其日夜晚,家家户户在床下点灯以赶走虚耗,迎接吉利。诵经咒 其日夜晚,请来僧道诵经咒,焚烧纸币,以表示祈祷“送故迎新”的愿望。扫屋宇 这一天把房屋打扫干净。
宋代谚语云:交年日扫屋,不生尘埃。此外,因“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乾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十二月最后一天,古人说是“月穷岁尽之日”,故名“岁除”;这一天正是辞旧迎新之日,古人希望这一夜驱除疫疠恶鬼,迎来新年的喜庆丰年,故名除夜、除夕、除日。除夕,是属特殊的一天,正如古人所说:“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这一天,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其目的是辞旧迎新,驱恶迎善。主要有驱大傩、贴桃符、守岁夜等。驱傩鬼 朝廷大内举行驱鬼祟的大傩仪。汴京宫中由皇城亲事官诸班直中身体魁梧之军兵,头戴假面具,身穿绣画色衣,手执金 龙旗,击鼓相配举行驱傩仪式。贴写桃符 为了辞旧迎新,家家户户,挨写桃符,画钟馗驱鬼恶。《枫窗小牍》记载,汴京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把换桃符与大门装饰结合起来。守岁迎新年 “士庶之家,不以贫富,围炉团坐,酌酒唱歌,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上一篇: 鬼节的传说
下一篇: 七夕节 我国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传统节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