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傍晚,白天的杂货摊、饮食摊主收拾回家,两个小时的昏市开张了,均为经济实惠的贫民小吃摊,有汤面条、胡辣汤、烂者香(羊杂碎)、牛杂碎、锅盔、蒸馍等。还有说书的、打拳卖狗皮膏药的、拉板胡吼秦腔的。这里也是附近居民休闲、享受文化生活的地方。
辕门地处城中心,是放炮报时的地方。铸铁炮筒,高约40厘米,直径约10厘米,内装火药,上填黄土,炮手点燃粗香,插入炮眼点燃火药,快速转移,数分钟后,发出巨响,震天撼地,声传周围十多里。民国时一天放三炮:黎明五六点钟放“醒炮”,有唤醒功能,亦即起床炮;中午十二点钟放“午炮”,是下班进午餐的号炮;入夜八九点钟放“二炮”,是夜禁的号炮,当时满城四关设城门,各街巷口设木栅门,二炮一放,城门、木栅栏门一律关锁,人们就要吹灯睡觉。每年元宵节及其前后共三夜,取消夜禁,各门敞开,普天同庆闹元宵。
从普照寺到兰园
1928年,甘肃督办刘郁芬仿照国民军首领冯玉祥将开封大相国寺改为市场的做法,将辕门市场迁入唐代所建普照寺,改称中山市场。普照寺殿宇四周隙地,搭遮阳棚,陈列百货杂货摊,小吃担子游走其间,吆喝招徕顾客。泰和铁钟高台上下象棋、看下棋的人很多,台下人来人往,高老三则把担子挑到台下,卖高担酿皮子,吃客很多,生意兴隆。高担酿皮子是不洗面筋的酿皮子,装入大铁碗中,调油泼辣子、芝麻酱、蒜汁、芥末汁、醋、盐,用铁筷子搅拌均匀,分装盘子里,再放一撮焯绿豆芽。高老三的酿皮子做法另类,味道别致,他的担笼梁高约三尺,扁担弯度大,两头翘起,这样才能将笼挑起来,不致擦地。因为担笼高,卖家又姓高,就被称为“高担酿皮子”。
兰园老照片
1941年兰州市政府成立后,蔡孟坚市长决定在普照寺废墟上兴建兰园,作为公共文化体育场所,发动市民义务劳动,捡拾破砖烂瓦,挑土,填弹坑,平整土地,在大雄殿废墟上建成礼堂,命名“抗建堂”,寄寓抗日建国之意。堂南辟为广场,东西两侧建篮球场、排球场。南大门处,建社会服务处,图书阅览室、婚姻介绍所、职业登记所。堂东侧建市政府招待所,命名“思危斋”,取居安思危之意。堂西侧为兰园小学。堂北面为文艺茶座,西侧为儿童健身房。
新中国成立后,改抗建堂为中苏友好堂,放映电影。在儿童健身房址建成市儿童图书馆。篮球场、排球场改为灯光球场,白天、夜晚举行球赛,吸引民众观看。1962—1963年,将兰园改为兰州市少年宫,2015年起建中央商务区。
箭道巷
箭道巷是南北走向的一条小巷,南起张掖路,北至南滨河路,清代为甘肃陕甘总督署的箭道。清代的箭道由北部的箭亭和亭南的箭道组成,是官员演习射箭的靶场。乾隆帝谕旨,要求清朝贵族“操演技勇,时时练习骑射”,清代中后期,文恬武嬉,往昔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逐渐腐化堕落,拉不动弓,不会骑马,各行省衙署箭道逐渐荒废,陕甘总督衙署的箭道也不例外,长满荒草,骑射制度遂告废弛。
箭道巷基督教堂
同治十一年(1872年)八月,陕甘总督左宗棠捐俸500缗(500千文),用工1900多个,令兵勇施工,在箭道中开凿饮和池,引进黄河水,免费供居民饮用,并预备消防之用。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陕甘总督杨昌浚在箭道南部创建甘肃电报局,至十月建成保定至肃州(今酒泉市)电报线路,沟通了清廷与西北边陲的有线电报通讯,加强了对于大西北的控制。局址现为兰州电信局家属楼,门牌箭道巷1-11号。
1914年,甘肃督军兼巡按使张广建在督军署东侧箭道巷南口西侧,电报局之南建发电厂,安装卧式锅炉1座,带动20千瓦直流发电机1部发电,专供督署照明,这是甘宁青地区最早的发电厂。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
下一篇: 唐代吐谷浑人的历史印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