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东晋的都城叫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骆驼城当时为什么也要叫建康呢?这里面隐含着前凉统治者的政治策略。当时河西有一个士族阶层,大多是汉族知识分子,他们出身名门望族,对地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有着汉魏以来的正统思想,拥护的是中原一带的正统王朝。前凉统治者将骆驼城命名为东晋都城建康的名字,以示自己不忘晋朝,以此起到了笼络河西汉族知识分子的作用。
历史的舞台在唐代拉开大幕的时候,骆驼城又迎来它的第二场重头戏。
唐代在河西设立了河西节度使,节度使下辖八军,建康军是其中一军。
建康军所在的骆驼城处在张掖—酒泉盆地的中间。河西走廊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通道,即由河湟谷地的西宁出发,经大通县翻越大阪山,由冷龙岭中部的大斗拔谷之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然后沿黑河北上到居延海。这条路线向来是连接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的要道,而建康军就是戍守这个“十字路口”的关键所在,其军事地位在走廊中部首屈一指。武则天证圣元年,也就是公元695年,曾在河西担任过武威道总管的王孝杰,此时受命为肃边道总管,在骆驼城设置了建康军,管军五千三百人,马五百匹,是当时甘州境内最大的驻军之地。开元初,盛唐名将张守珪曾任建康军使。
3
正如盛唐在迈向巅峰时很快跌入低谷一样,骆驼城也在它迎来二次辉煌时,很快走向废墟。史载,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西、陇右及安西四镇驻防的精兵大部分东调平叛,吐蕃自青藏高原乘虚而入,河西各郡相继沦陷。正如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舆地八》中所说,河西“自唐中叶以后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
在繁华过后的漫长岁月里,骆驼城在史书中再没留下片言只语。河西陷蕃后,骆驼城就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自此湮没无闻,任凭风雨剥蚀。骆驼城自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即公元181年始建,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陷蕃废弃,曾先后作为东汉至西晋酒泉郡表是县、前凉以迄北周建康郡及其郡治表是(氏)县、唐建康军城,历时长达585年。骆驼城自唐代陷于吐蕃后,后归回鹘,宋元时代,归党项族和蒙古族统治。由于当时政治因素影响,很多人逃离了骆驼城,致使骆驼城一带耕地大面积荒废,这里逐步失去绿洲面貌,被风沙和盐碱吞噬。曾经的都城,变得荒无人烟,偶尔有过往的驼队在此宿营,或是当地的牧人在此圈养骆驼,史籍中的北凉都城建康郡,从此被民间的称呼骆驼城替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就在骆驼城演绎沧桑巨变的漫长岁月里,这条横贯高台全境的黑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量渐少,水势渐缓,河面渐窄,它已失去当年大禹导弱水时的波澜壮阔的气势,而变得无比温驯,它的南边原本是辽阔的沼泽地,随着黑河水位下降,逐渐变成滩涂,适宜开垦成耕地。于是到明代以后,高台境内人们生产生活的格局也随之发生改变,从汉唐时期的沿祁连山活跃区,转移到明清后的黑河两岸。
骆驼城就这样被历史遗弃了,它像一位受冷落的高士,遗世独立。夕阳下的骆驼城,显得那样空旷而苍凉,它默然不语,淡然地面对时光流逝。
骆驼城再一次沸腾起来,是上世纪80年代,高台县在这一片废弃千年的荒滩上建立了骆驼城农业开发区,并成立了骆驼城乡,大批县内外移民来此开荒种地。创业的艰难自不待言,骆驼城慷慨地予以回报。只要有水,这里便五谷丰登。30多年过去,这里成了高台县最富庶的乡镇,许多村子建起了小康住宅楼,农家拥有私家车的比例在全县各乡镇中最高。
骆驼城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这里最吸引人的,是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作为一处汉唐文化遗址,因为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周围墓葬众多,出土文物丰富,而成为业界专家和历史爱好者们不可或缺的踏访之地。
骆驼城遗址周围十多公里范围内分布着万余座汉唐时期墓葬,仅明显的封土堆就有8000余座。高台县博物馆现有文物藏品5028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3件,二级文物177件,三级文物425件,时代大多界定为汉、魏、晋时期。其中,魏晋壁画砖、彩绘木器、木版画、十六国时期的纪年简牍和汉晋丝绸,都是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特色。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走进天水伏羲庙,感知伏羲文化
下一篇: 甘肃200件馆藏历代佛教金铜造像精品出版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