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陕西甘州(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等地发生瘟疫,明朝政府遣右通政王锡,祭西岳华山、西镇吴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南)之神。太常寺丞李宗周祭甘肃境内山川之神。(《明英宗实录》卷148)祈求神灵保佑,消除灾害。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从国都到各府县,建设规模宏敞的城隍庙,也是出于同样的功利考虑。

  4 对防疫工作的探索

  有瘟疫必然就有同瘟疫的斗争。历史上每一次瘟疫过后,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最为积极的是加强了人们对医药的研究,促进治疗验方的形成和利用。

  《周礼》记载了周王室定期举行“以索室驱疫”的时傩活动以及负责“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疫”的官员。《周易》一书出现了后世常用的“豫(预)防”一词。用药物来干预疫病的做法也开始出现,《山海经》载有薰草等7种药物。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月支国(在今阿姆河上游)进贡物中有三枚神香,状如燕卵,大如囊。当时汉朝正在流行瘟疫,使者请烧香一枚以辟疫气,结果“病者皆起”。文献记载中还说,它“香闻百里,积月不歇”。(《甘肃通志》卷50)

  东汉建安(196-220年)以来,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张仲景,家族二百余口,未及十年,“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仲景乃下决心研究医学,著成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世奉为“医圣”。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在内。在此书的启发带动下,甘肃历代也出现不少研究医学包括瘟疫的医家和著作。最著名的有魏晋时期安定郡(治临泾县,在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人皇甫谧整理编撰成的《针灸甲乙经》。它是将《黄帝内经》,包括《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加以整理,删削、钩玄、疏证,在阐发三部医经的基础上,从中清理、概括、提炼出一套针灸学名词、概念、病状、治则以及穴位、针刺的理论技巧。《针灸甲乙经》既吸收传统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成分,又摆脱巫术、方士的迷信束缚,使中医针灸学变成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并带有一定科学性的医疗技术,其中包括治疗瘟疫的针刺疗法。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甘快看】甘肃简牍之西域往事: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

下一篇回忆录里的长征往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