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原标题:【奔流文化·看甘肃】礼县盐官镇:魏蜀交兵,是谁动了陇上的麦子?
甘肃礼县盐官镇,地处西秦岭山区的西汉水上游,毗邻秦公西垂陵园,是古代关陇道和蜀陇道联结线上的军事要塞和重要商埠,以盛产井盐而闻名陇上,在历史上称为卤城。三国时期,诸葛亮四次北伐时,这里有过著名的“卤城(盐官在当时名卤城)割麦”的故事,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一】
盐官镇的盐井古街,长长的街道用青石板铺成,两侧的民居古色古香,风格独特。以盐井祠为核心,钟楼寺为节点,秦汉风格的建筑颇有特色。
盐井所在地便是——“盐神祠”。
盐神祠为一进二院,前院保留着一眼古盐井,后院的殿阁则是“盐圣母祠堂”,祠堂里一尊女性神像慈祥端正,当地人说这就是“盐娘娘神”。每年农历四月十二,盐官周围都会有上万人为盐娘娘过庙会。
“青者官盐烟”“煮盐烟在川”……当年杜甫远远看到这里加工盐业时黑色烟柱直入云霄,满川都是青烟缭绕的情景后写下诗句,描写了“盐井”生产之规模。盐井,又称盐官,汉时设官辖管,到唐代有官盐的盐井就达640多处,卤城的盐官为成州(现为成县)所管的一处。
这里的盐业究竟怎样“煮土为盐”的?在盐神庙里,有一处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眼古盐井,它深达15米,听看护盐井的老人讲,盐井下有两根水眼,一眼甜水,一眼为咸水。旁边堆的大堆水泥状的盐土,则是过滤盐巴留下来的。
【二】
按《甘肃地县概说》一书的说法,盐官早在汉代以前畜牧业就相当发达了。
西周时秦非子为何养的马膘肥体壮?就因为这里的水草有“盐”的味道,成为发展畜牧业的天然牧场,所以盐官自古以来成为西北骡马市场最繁华的地方。
今天礼县“木门道”“祁山堡”等三国古战场都传有蜀军的拴马湾。从“拴马湾”的地名可以推测,三国时期,这里有着繁茂水草,可为蜀军繁息战马。
除盛产盐和良马之外,昔日的卤城一带,因土肥地广,还盛产小麦(《三国志·邓艾传》有载:“祁山熟麦千顷。”),有可能为远道而来的蜀军补充军粮。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所写的“卤城割麦”的章节异常精彩:孔明兵至祁山,前军回报说:“司马懿引兵在此。”孔明惊曰:“此人预知吾来割麦也!”诸葛亮想了一个妙计,选“二十四个精壮之士,各穿皂衣,披发跣足,仗剑簇拥四轮车,为推车使者。令关兴结束做天蓬模样,手执七星皂幡,步行于车前。孔明端坐于上,望魏营而来。”此后他令姜维、马岱、魏延装扮成自己如法炮制,硬是把善于用兵的司马懿吓得魂飞魄散。
“司马懿不知是人是鬼,又不知多少蜀兵,十分惊惧,急急引兵奔回上邽(今甘肃省清水县西南),闭门不出。此时孔明早令三万精兵将陇上小麦割尽,运赴卤城打晒去了。”
这毕竟是小说家的浪漫演绎,在历史上,“割麦”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因为诸葛亮的名气和人格魅力,长时间人们接受的只是《汉晋春秋》里的观点:“……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按此说法,诸葛亮的军队在此次割麦战中割到了全部或者大部分的麦子。《三国演义》显然沿用此说法。
而按晋书记载,“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再联系裴注魏书的“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宣王与亮相持,赖得此麦以为军粮”的记载,割到全部或者大部分麦子的是司马懿,而不是诸葛亮!
除此之外有没有别的可能?
【三】
有人提出这样的假设:或许诸葛亮营中根本不缺粮,或者“军中乏粮”但并没到抢割“生麦”的地步,难道“割麦”只是诱敌之策?
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而言,时间从太和五年三月至同年七月六日,地点则为天水、祁山、上邽一带及卤城,从当地春小麦来看,至少要到秋天七八月以后才行收获,因此孔明若能收割,也是七月末未成熟之麦,故《魏书》称之“生麦”,意指成长不全的小麦。按此推论,诸葛亮此次用兵从三月到七月,时间长达五个月,至少在前四个月而言,孔明并不缺粮。就算是在七月有这样一场割麦战,所获也仅为半生不熟的小麦,无法有效给食蜀汉军队。相同的推论也适用于司马懿,曹魏用兵同样时间长达五个月以上,前四月也无法指望最后一个月的生麦供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文物中的历史】关陇道上的河峪摩崖石刻
下一篇: 甘谷姜家庄:一代名将姜维从这里一去不复返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