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除甘肃秦安出土的秦铜权外,考古工作者还在陕西咸阳、西安、宝鸡及山东等地发掘出土了秦铜权,上面带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有的加刻了秦二世元年的诏书,证明了秦代确实向全国推行了统一的衡制。

  秦权是秦国变法图强的物化象征

  事实上,秦朝统一度量衡,并不是完成统一之后开始的,早在商鞅变法时便开始了。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任用商鞅变法,就开始施行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变法内容,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其侧重点是通过技术性和法制性推进统一性和准确性。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都不一样,给国家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公元前344年,齐国派遣由卿大夫等人组成的外交使团到秦国,还专门商讨两国度量衡统一事项,说明当时统治者已经看到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另外,当时国家征收赋税以粮食为主,自然需要统一的度量衡,以确保公正性。

  秦代的衡制是以战国时期秦国的衡制为标准制定的。其衡制为:1石=4钧=120斤,1斤=16两,1两=4锱=24铢。秦权的重量有4钧(120斤)、1钧(30斤)、20斤、16斤、9斤、8斤、5斤、1斤的权,进位系列大多适应石、钧、斤制。秦安出土秦代两诏铜权保存完好,重250.2克,为秦一斤,能较准确地反映秦斤的标准重量。

  对于秦权如何使用,历来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秦权相当于后世的秤锤,一种认为秦权是衡(天平)上使用的砝码。检验天平的准确主要在于确定砝码量值,杆秤的精确则是杆臂刻度的准确,与秤锤大小无关。由此可知秦权确实是砝码。

  战国不仅广泛使用衡器,对杠杆原理也有透彻的认识。秦汉以后杆秤流行。

  关于杆秤有两个有趣的传说。

  据民间传说,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制作杆秤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另一种说法是范蠡所制,他由一个鱼贩遇到的难心事得到启示,先用根竹竿,一边放水筒,一边放鱼,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后来他进行改造,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但因为有些商家缺斤少两,便添加“福禄寿”三星,表明,缺一两少福,缺二两少禄,缺三两少寿。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实行度量衡单位改革,把秤制统一改为10两一斤。但今天的一斤是500克,和秦代一斤250克相比,整整增加了一倍。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黄建强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说陇史丨铜灯

下一篇千年前金城首富:牛羊不数头,葬送了西晋王朝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