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北魏均田令是在承认王公贵族、官僚地主已占田地合法化的前提下,将大片荒闲田地分给贫民耕种。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将它同当时新建立的“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相结合,有力地落实了国家分摊的赋徭。从技术层面看,这也是一项成功的经济管理经验。
庄园制经营是在社会战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私家地主建立的能有效组织大规模生产的一项创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流民、佃客托庇于豪强大户门下,“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晋书·慕容德载记》)直到北魏时期,仍然是“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魏书·李冲传》)这都是典型的庄园制经济实体。实行庄园制生产,劳动者不向国家负担户调,但从另一角度看,正是以世族地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庄园制生产关系,才能在私家武装(部曲)的保护下维持生产;否则社会生产就根本不能进行。
屯田民和均田民是国家佃农,地主庄园上的生产者是私家佃农。农人只有依附于国家或私家地主,在他们的武装“保护”下才能生存。有些时期和地方,若见独立存在的自耕农,官私武装对他们都可以“放兵捕索,如掠鸟兽”(《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改进生产技术
这一时期的官营和私营生产,从技术的角度看,至少有四个方面明显的改进:
一是实行多种经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有粮食、蔬菜、林菓树、家畜饲养等综合性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记载。甘肃先秦、秦汉以来就有农牧结合、辅之以工商的经营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地主庄园制经济,继承了这一经营方式。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画对此有形象的反映。国家屯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世族地主庄园则在粮食种植的同时,又大量发展畜牧养殖等多种经营。这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技术专长,在商品经济萎缩的社会环境下,生产出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产品。
二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在战乱分裂的社会下,谁有充足的粮食,保证劳动者起码的生产、生活条件,谁就能收容更多的流亡者为家兵和佃客,提升经济、军事实力。私家地主除大量地收容佃客外,还有能力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栽培技术。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中所见犁铧的改进,就能够证明这一点。在多幅犁地的壁画中,有二牛挽一犁的,也有一牛挽一犁的画像。所拉犁铧构造有三种:时代较早的一号墓《耕播图》仍为二牛抬杠的单辕犁,犁铧扁平,犁箭中腰有一横木,这种犁还较笨重,犁铧破土也不深,与两汉时期的差不多;时代稍晚的五号墓所画耕犁,也用二牛挽拉,犁铧系全铁制成,前端呈等腰三角形,后部稍高于犁冠。犁箭固定在犁辕和犁床间,不能调节,只是用来支撑犁辕和犁床,这种犁同样不能调节耕地的深浅,但因犁铧后脊稍高,因而破土较深;时代较晚六号墓的《牛耕图》,耕犁有较大改进,它用一牛挽拉,犁铧虽同是前端呈锐角三角形,但变为套铁铧冠,犁铧脊部隆起,前低后高。犁床由犁梢近底处斜出,前端安装铁犁铧,犁铧后部横装一块长方形木板,这是以往所未见的新式装置。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中所见犁铧和汉代画像石宽扁的犁铧相比,具有狭窄、轻型化特点。六号墓挽牛还用曲轭,这种曲轭“用控牛项,轭乃稳顺。”(元·王桢《农书》卷)曲轭两头和犁的木质双辕前端连接,双辕在牛后相合如单辕,再与犁梢相接。虽然还不如使用耕索轻便灵巧,但比汉代的肩轭单辕犁轻巧多了。
此后,在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中就只有一牛牵引的双辕犁了。说明魏晋时期是中国从二牛单辕犁过渡到一牛挽拉双辕犁的时代,这一过渡的状况及特点出现在嘉峪关地主墓葬壁画中,又说明甘肃是这一重大农技改革的地区之一。
耢(耱)是碎土、压地保墒的农具。耙有竹木制作而用于场圃的,有铁齿、手持碎土用的,也有畜拉碎土保墒的,嘉峪关魏晋墓壁画所见的铁耙就属于后一类。这些农具明确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撰的《齐民要术》,而早在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中就有使用耙、耱的画像。它除能破碎土块,疏松土壤,还能起到除草、平整土地、保墒抗旱、减轻劳动力、提高耕作效率的作用。该图证明魏晋时代,甘肃就已经出现并普遍使用这类先进农具,是中国所见最早的耙、耱资料。壁画所见还有木锨、杈、连枷等当时先进的农具。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 甘肃杨上旧石器遗址揭示黄土高原古人类如何适应气候转变
下一篇: 夏天风卷雪冻死数万人, 隋炀帝曾遭遇甘肃第二个最冷时期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