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该簋铭文开篇在简洁交代了时间以后,以伯氏的语气表述,回顾三次重要战事,表明了对不其军功的奖赏,而不其慷慨应命,施礼拜谢。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豪迈之情和秦人继承祖业、奋发图强的崇高信念,也充满了告慰先祖和向天地与祖神祈福禳灾的崇高愿望。从文体学角度看,这是一篇祝祷文——中国古老文体之一种。《文心雕龙·祝盟》说:“祝史陈言,资乎文辞。”由此来看,《不其簋铭》真正体现了祝祷文的基本功能特征。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祝祷活动根源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控制能力的局限和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其发源应当甚早,距今有2800多年。而凡有所祝祷,一般都须借助语言表达(包括默念),故祝祷文实际是伴随着祝祷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自然远在有文献记载之前就有。《不其簋铭》终于让我们看到真正应用的,而非预设的最早的秦人祝祷文及其在体例、语言和谋篇布局方面的真实记录,尤显弥足珍贵。古人对于祖神怀有普遍的信仰,相信他们有赐福禳灾的超人力量,至于结果是否能够如祷者之愿,则似乎纯然取决于神明的赐惠与否,从这篇铭文看,不其在意念上是坚信先祖神灵保佑的,这就是以他为代表的早期秦人在西周后期继续保持锐意进取的重要思想支柱和精神来源。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不其簋铭》给我们展示了陇南大地上早期秦文学文化源头的历史印迹,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我们要不断加强对陇南优秀历史文化的研究阐释,坚持学以致用,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宝贵资源,为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陇南路径”、建设幸福美好新陇南作出更大贡献。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东西问·镇馆之宝丨李永平:东罗马鎏金银盘为何现身黄河古渡口?

下一篇探访长城遇见海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