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该匾悬于天水伏羲庙大门前牌坊正中。长3.5米,宽1.25米,厚0.12米。素边,匾心白底蓝字,上下款朱书。此匾有双上款和双下款。第一个上款为“乾隆辛酉孟秋既望”,下款为“湟中观察使者辽海杨应琚薰沐敬书”;第二个上款为“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五月吉旦”;下款为“中宪大夫宁夏府知府候补知秦州事王公重建”。

  据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载:太昊宫旧榜已失,会今制府杨公过此,易题名“开天明道”。这段话说明,伏羲庙大门牌坊原来匾额是“太昊宫”,后来不在了,恰好时任湟中观察使的杨应琚路过天水,于是就请他题写了“开天明道”四字。

  因此,第一个上下款记载的是该匾最初的题写时间和作者,即“乾隆辛酉孟秋既望”——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十五日,杨应琚敬书。第二个上下款记载的是时隔66年后,即“嘉庆十二年(1807年)岁次丁卯五月吉旦”,时任秦州知州王赐均修葺伏羲庙时重新刻立此匾的时间。

  “开天明道”四字,总结了伏羲氏的历史功绩。开,即开辟、开创;开天,为开天辟地之意,指伏羲首创八卦,从此混沌的宇宙空间有了天地之分。明,即阐明的意思;道,即规律、法则,也就是《易经》所说的“性命之理”。《易经·说卦》言:“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所以,明道,即阐明天地万物运动规律和人类死生伦理法则。综上所述,“开天明道”四字,概括了伏羲首创八卦的丰功伟绩,赞颂了伏羲为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杨应琚(1696年—1766年),字佩之,号松门。出生于青海西宁,辽海汉军正白旗人。雍正七年(1729年)由荫生授户部员外郎。乾隆时,擢山西河东道,寻调甘肃西宁道。乾隆十一年(1746年),杨应琚与刘洪绪、陈捐俸在西宁东关创设回民社学,开了青海创办民族教育的先河。乾隆十三年(1748年),修成的《西宁府新志》,弥补了“边地质野,文献无征”的缺憾,为《大清一统志》的纂修及后人研究青海地方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1754年—1757年期间,奉旨接替策楞担任两广总督,是兼辖广西地区的广东、广西两省之最高统治者,亦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后调闽浙总督,再移陕甘总督。拜东阁大学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任云贵总督。时滇缅间土司屡与缅人冲突,他到任后,督师攻缅。战败且虚报战功,被清廷召还,削籍逮问勒令自尽。

  “开天立极”匾

  该匾悬于天水伏羲庙先天殿东侧门之上。长3.38米,宽1.6米,厚0.12米。匾文蓝底金字,上款为“大清乾隆四年岁次己未仲秋谷旦”,下款为“巡抚甘肃都察院佥都御史元展成敬题并书”。四边框有浮雕图案,上边框为双龙戏珠,间施云纹,下边框为双龙戏珠,间施海水纹,两侧边为翔龙和云纹图案。

  “开天立极”中的开天,为开天辟地之意;立极,指开创基业,建立帝业。《旧唐书·辛替否传》:“拨乱反正,开阶立极,得至理之体,设简要之方。”宋·朱熹《〈大学章句〉序》:“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开天立极”指伏羲始作八卦,一画开天,揭示了“天地”“乾坤”“阴阳”之道,为人们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大清乾隆四年岁次己未仲秋”,即1739年秋季的第二个月。“谷旦”一词源自《诗经·陈风·东之门》,诗中有:“谷旦於差,东方之源”之说。《毛传》解说:“谷,善也。”《辞海》中的“谷旦”,是表示晴朗美好的日子,即良辰之意。除了“谷旦”外,有些匾额用“吉旦”“吉日”等词汇,意义都与“谷旦”相同。

  匾额题写者元展成,生卒记载不详。曾担任贵州巡抚,主要从事贵州之军政事务;1737年—1741年时任巡抚甘肃都察院佥都御史。“都察院”是明清两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前代所设御史台为都察院,都察院级别与六部相同。主要负责官员为左右都御史二人,左右副都御史二人,左右佥都御史四人(官阶约为正四品)。巡按州县,专事官吏的考察、举劾。清代改以又依十三道,分设监察御史,左右副都御史专为总督、巡抚的国衔,以方便其行事。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以六科给事中并入,合称为科道。乾隆十三年(1748年),废左佥都御史。

  “文明肇启”匾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印象渭川:西旱坪遗址

下一篇走近武威出土西夏木板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