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中国彩陶自发现之初,就将彩陶源起与彩陶之路的探索列为重要课题。从安特生的努力开始,这个探索已经有了近百年的时长。

  彩陶,是史前时代艺匠描绘的梦幻世界,它就是灵魂艺术。彩陶的世界那么精妙,那么迷幻,深深打动了我们。

  考古发现了大量彩陶,在了解到彩陶的主要内涵之后,我们会很自然地追踪起彩陶的源头来。中国史前彩陶分布地域很广,南北东西都有发现,彩陶艺术传统特别是黄河彩陶从何处起源,是一个必答问题,这也是一个不容易解答的问题。

  我自己也在探索中不留神成为彩陶追踪者,居然与彩陶亲密接触也有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我在遗址上发现彩陶,亲手修复彩陶,亲自描绘大量彩陶纹饰,自以为在彩陶上看到了前人没有看到的景致,觉得似乎向着源头的方向又跨出了一步。

  1998年,我去往西北从事田野考古工作,起初并不知自己去西北可以做出些什么,结果我很快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文化源头,自以为寻到了黄河史前彩陶文化的源头,因此得出了与传统认识明显不同的结论。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系由陇原东传中原

  安特生在中国

  安特生于1921年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之后,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在中国突然发现的彩陶文化有怎样的发展过程,它又是怎样起源的?在这样的思考中安特生将他的目光转向了西亚,他推测中国彩陶并非本土起源,它的技术与文化传统应当是来自遥远的西方。安特生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中国西北,他推测那里应存在着一条彩陶自西向东传播的通道。

  安特生从1923年开始沿黄河西行,去追溯仰韶文化和彩陶文化的源头。他在甘肃和青海一带发现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发现了比中原数量更多的彩陶,这使得他流连忘返,一直在那里待了近两个年头。安特生发现六种考古学文化中都见到了彩陶,他认为这些考古学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期,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3500年到1500年之间,包括仰韶在内它们代表了6个发展阶段,它们是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这便是他创建的“六期说”。将齐家期放在仰韶期之前,齐家期简单而质朴的彩陶纹饰,被认定是彩陶开始出现的证据。

  安特生在甘肃青海地区发现的大量彩陶,现在看来大多不属于中原仰韶文化范畴,内涵与时代都有不同。包括他在内的一些国外的研究者急于将中国彩陶与西亚彩陶相提并论,由此倡导中国文化很早就表现有西来特征的学说,虽然他所找到的证据在他看来是那样确凿无疑,但是当时的提法在后来者看来其实并不能成立,从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层面上暴露出许多无法弥合的漏洞。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系由陇原东传中原

  1924年安特生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发掘

  中国考古学家后来纠正了安特生在学术上出现的错误。1937年尹达先生即撰文指出,仰韶村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遗存,甘肃史前文化的齐家期不一定早于仰韶期。1945年以后,夏鼐先生通过在甘肃的一系列发掘,澄清了安特生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所犯的层位颠倒的错误,他指出甘肃地区史前文化正确的时间顺序应当是仰韶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后面的辛店、寺洼、沙井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安特生所说的甘肃古文化六期中的“仰韶期”,主要内涵是20多年后夏鼐命名的马家窑文化,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常常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但并不能等同于起先发现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甘肃及邻近的青海东部地区新发现大量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发掘工作,为探索马家窑文化及彩陶的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关于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彩陶上的线索非常明确,石兴邦先生就此进行了探讨,他在1962年发表的一文中认为马家窑文化彩陶受到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影响,纹饰母题与演变规律都有相似之处。严文明先生1978年发表的《甘肃彩陶的源流》,论及半坡类型向陇东和庙底沟类型向陇西及青海东部的扩展,认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源起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有关。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系由陇原东传中原

  庙底沟、马家窑文化彩陶由叶片纹、旋纹向四大圆圈纹演变图示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点石成色 溢彩千年 ——浅谈敦煌壁画的石色妙用

下一篇兰州黄河上有多少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