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民俗文化网

  马家窑与仰韶文化的关系,在以后揭示的多处地层证据中得到进一步确认,有关马家窑彩陶来源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特别是后来又发掘了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武山傅家门等遗址,不仅在地层上确认了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早晚关系,出土大量彩陶也为追寻彩陶的源头找到了线索。

  一部分研究者所称的石岭下类型,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的秦安、天水、武山一带。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将这一内涵的文化直接称为仰韶晚期文化,特别是像秦安大地湾四期文化的面貌,与仰韶时期的庙底沟文化表现有更多联系。先前许多学者认为,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与发展,可见证据是越来越充实了。

  甘肃境内既有仰韶早中期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分布,又有仰韶晚期文化发现,在青海东部也有仰韶中晚期文化遗存发现。由这些发现看,我们就可以为彩陶繁荣时期的兴起作出一个基本判断,甘肃及青海东部地区在距今6000年前,就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来源应当就在这个本土区域,应当就是仰韶时期的庙底沟文化,与遥远的西方没有什么关系。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系由陇原东传中原

  马家窑文化彩陶由旋纹向四大圆圈纹演变图示(依张朋川原图改绘)

  随着田野考古的深入,后来又在陇东发现更早的前仰韶文化彩陶,这些具有初始特征的彩陶将甘肃及以西邻近地区彩陶起源的年代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年代。已有的发现完全能证实甘肃史前彩陶具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这样的序列不仅在中国其他区域没有见到,在世界其他区域也没有见到,由这一个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原始艺术生长的典型区域。

  甘肃及邻近区域的彩陶,距今7000年前起源于陇东至关中西部边缘一带,经过半坡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提升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这里的前仰韶和仰韶前期的彩陶,与关中地区属于同一系统,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传播动能。

  自仰韶文化晚期即大地湾四期文化(石岭下类型)开始,甘肃彩陶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进入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的地域特色彰显,形成独特的纹饰发展演变体系。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系由陇原东传中原

  马家窑文化彩陶由旋纹向四大圆圈纹演变图示(依张朋川原图改绘)

  与彩陶来源相关的讨论,还有关于庙底沟文化的来源研究,也存有明显疑问。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并没有真正解决,有说庙底沟文化起自关中的,也有说它起自晋南豫西的,为何不会是起自甘肃?

  这个问题涉及半坡与庙底沟文化关系的研究,出现过许多争论,这争论由完全对立变为大体一致,又由大体一致变为严重分歧。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材料,用的又是同样的研究方法,可是结论的距离却很大,甚至完全相反。我们不免要问这样的问题:是地层学与标型学这样的编年学方法不灵便,还是我们自己的头脑中出现了偏差?

  最初在缺乏地层资料的时候,研究者急切地为两个类型的早晚年代作了判断,有相当多的人是以彩陶的繁简为出发点的,所依据的材料一样,因为判断的标准不同,所以结论相反。当时的标准,基本是以主观的感受为主,并无客观的标尺。以花纹繁缛为早期特点或是简单为早期特点,其实只能说服论者自己,而不能说服争辩的对方。这也让我们想到最初安特生判断齐家期早于仰韶期,就是以为齐家少而简的彩陶一定是彩陶开始出现时的景象。

  现在关于半坡与庙底沟文化关系讨论的焦点,是庙底沟文化从何而来,是传统所说的来自半坡文化,还是其他。确定了庙底沟来自半坡之后,自然还要探讨半坡文化的来源。2003年我的论文《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中认为,“半坡人的传统显然来自干旱的黄土高原,这传统很让人怀疑可能生长在甘肃、青海地区,仰韶文化的正源,似乎要从关中以西的地区去寻找”。

  在这里明确提出到甘青寻找仰韶文化的正源,后来我又写成《秦安大地湾遗址彩陶研究》,讨论甘青彩陶的序列,也表达了类似观点:“甘肃及青海东部地区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就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来源应当就在这个本土区域,应当就是仰韶时期的庙底沟文化。从文化的分布与地层堆积关系找到了甘肃地区考古学文化明确的传承关系,由彩陶纹饰演变的考察也能寻找到传承的脉络”。

黄河流域史前彩陶之路系由陇原东传中原

  大地湾遗址彩陶元素及组合序列(上)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点石成色 溢彩千年 ——浅谈敦煌壁画的石色妙用

下一篇兰州黄河上有多少桥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