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传播网 文章作者:佚名 |
题记 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进程中,思想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了城市管理回应问题的能力,也决定了一座城市城市管理发展的方式与速度。 大城市,细管理。 在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构建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背景里,如何通过渐进式转变,全域架构与其愿景目标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新体系,成为成都城乡治理的“提升实践”。 2012年。10月。金秋。 从深圳回家探望父母的唐茵惊讶于成都在春节的一番醉人之美。 此时的成都,入夜时分。璀璨的金色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向南向北延伸。一派流光,宛如连绵起伏的金色之链,沿着南北纵轴,蔓延,满眼。 金色与金色、橙色与红色,在光与影的交错里,遥相呼应,美轮美奂。 寓意“收获”的色彩,令更多的市民欣喜不已。用唐茵的话来说,“家乡成都,正出落得越来越美,美不胜收!” 然而,在这里,在这一年,变化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夜晚琉璃的光彩。 重头梳理城乡环境治理的全新路程,思考进程之中的诸多实践,相关联的事实已有颇多显示。 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管理者把更多的精力,放置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在公共环境愈加美好、公共服务愈加亲和、民众幸福感愈发叠加的同时,一幅以“高标准、再提升”为关键词的现实图景里,成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确立新基调。 全域再提升 架构与国际化、现代化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新体系 完善的公共设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整洁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有序高效的市场环境,安定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的营造,都需要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的支撑。 以此为路径,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区域中心,需要架构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新体系。 2012年5月,初夏。 《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作业责任单位与作业公司公示》(以下简称《公示》)见诸各大媒体报端。按照《公示》,为了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深入推进中心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中心城区道路3班清扫24小时保洁全区域、全时段作业模式和生活垃圾全时段循环不落地收运转运规定,彻底解决中心城区环境卫生存在的盲区、死角等突出问题,中心城区每个环卫作业标段、每个工作责任单位、项目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都分别以“网格责任”的形式被确立下来。 “看到这份详细的责任表格时,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吃了一惊!没想到那么细致。”从事环卫工作多年的项目经理黄雪表达了当时自己看到那份公告的震惊。原来,黄雪手里的这份《公示》,详细地罗列出中心城区所有环卫作业项目部和100多个责任人,并第一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向公众公布了每一个区域的环卫负责人以及环卫负责单位的名字。 “如果老百姓发现哪里脏乱了,可以直接拨打公示里面的投诉电话进行投诉,而且一眼就可以找到谁是责任人,该谁负责。”黄雪说。“大家心里清清楚楚地有了一本账,对各自的责任田一目了然。” 而就在此前不久,成都环卫正酝酿着新一轮更深入的改革。 为了破解夜间清扫保洁的盲区,从5月开始,成都开始在中心城区试运行24小时“无缝隙”作业制。这就意味着,此前困扰管理者多时的深夜环境卫生保洁问题,有了一个核心的制度来破解。 高标准。再提升。严管共治。一举锁定成都城市管理新框架。 在市治理办主任、成都市城市管理局局长郭晓鸣的心里,大城市,细管理,“细”字的含义丰富而深刻。“要建设体现国际品质的宜人城市,高标准的城市管理是支撑点之一。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做到精细管理、精益求精。而精细管理的最好办法,就是用制度来管理,用常态来管理。” 需要厚植“细”的理念。“而这份厚植,除了城市管理体系标准的全方位深化、优化和细化。更为关键的是,以标准为准尺,着力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考评创新,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有效运转机制和制度,引进创造的新观念、新做法,在优化管理流程的同时,还要同步治理薄弱环节的管理难点。” 在这样的思想导向里, “细”管理的内聚力,开始向上生长。 2012年秋,为成都未来城市管理发展确立新轨迹,一个酝酿多时、囊括未来5年发展规划的《成都市城市管理局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2012—2016)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纲要》)进入最后的定稿阶段。 《纲要》明确了未来5年成都城市管理最为核心的提升要素。“包括环境卫生提升工程、城市视觉形象提升工程、市容秩序提升工程、城市道路桥梁管养提升工程、数字化城管提升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扬尘治理提升工程这"七大提升工程"的主要内容都被确立下来。”市城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 而按照成都市城市管理局的总体思路,在这“七大提升工程”中,不仅要规范中心城区公共厕所双语标识。到2012年底,中心城区公共厕所均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 1.1-2006)相关图形符号及名称设置标志。 同时还要继续加大力度拆除违法户外广告和到期广告以及大型卖场等户外广告。运用LED、LCD、光影等现代户外广告设置新技术,进行景观化升级改造。到 2015年,完成中心城区主要干道、主要街区商招、店招的双语图文标识推广设立工作,并建成智能化城市照明物联网监控中心系统,完成对全市城市照明系统的控制。 而在对市容秩序管理的提升进程中,成都还希望进一步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优化完善内部结构,细化工作职能职责,对城管执法工作机制、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再优化,形成市、区、街道相互衔接、条块联动、责任清晰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减少执法重叠和空白。 在此基础上,完善网格单元执法工作机制,坚持守巡结合、错时执法、集中整治与日常管控相结合的市容秩序常态监控机制,按照“精细化管理”、“问题管理”的要求,加快执法触角向盲点死角延伸,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全时空”的城市管理执法模式。 在道路桥梁管养提升工程中,又将以现有城市道路桥梁信息系统为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建立全市城市道路桥梁信息管理中心,实现道路桥梁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动态管理、道路桥梁运行状况评估管理、挖掘占用城市道路动态管理,实现市区两级数据共享。 到2012年底,日处理能力200吨和2013年底日处理能力300吨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成投运,初步建立餐厨垃圾收运体系。在2013年5月底前,青白江祥福环保发电厂进入运营,开工建设日处理规模2400吨的成都万兴环保发电厂,完成长安垃圾场二期库区污泥处理恢复库容项目,增加生活垃圾填埋处理能力,开工建设长安垃圾二期大坝加固工程,增加生活垃圾填埋处理能力。四川省成都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建成…… “"七大提升工程",结合成都未来发展的总体目标,从城市管理的不同范畴,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事实上也确立了成都未来五年城市管理的总体发展基调。”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戴宾表示,这份近期和远期规划,与成都目前城市管理水平实际结合得很紧密,囊括了目前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可操作性。 至此,从规划开始,凸显成都高标准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决心的同时,还为成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强力推进确立目标。 全域再创新 聚合治理新动能 细节管理,可显著提升一个城区的品质。 在规划的框架下,一系列高标准体制机制的重塑和优化,一方面形成城市管理向广度深度进发的执行力;另一方面,还能不断聚合环境治理新动能,推动城市管理进入提升通道,再入“试验区”。 2012年9月。为规范成都井盖治理原材料的供应市场,成都市城市管理局、成都市建委、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成都市交通管理局等联合下发《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检查井盖监督管理技术规定(暂行)》(以下简称《规定》)。作为我市首个针对井盖的技术规定,《规定》从井盖材质、外观、尺寸、承载能力等多个指标予以了详细界定。未来,我市新安装的“三防井盖”都将以此来作为采购验收标准,予以采用。凡是供应伪劣井盖的,将被予以曝光及市场禁入。 而就在此前3个月,全国首个“井盖办”进入组建轨道。按照权属与责任的不同,井盖办设立在市城管局,包括市水务局、市建委、市经信委、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市蓉城管线公司、市交投公司、兴城公司等成员单位。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首批6600个井盖治理目标。并在20多种材料、10种实验中,初步探索出一条成都井盖的治理之路。 “所有井盖原则上都采用老井盖"修旧如旧"的方式,尽量通过修复的方式,首先从治噪、治沉降等病害做起,将在年内实现二环路内2.5万个井盖的治理。” 在成都,这个夏天对小小井盖的关注,仅仅只是成都高标准提升城市管理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此时,始于2012年春天的城市管理诸多“提升实践”正在积极架构。在规划的框架下,高标准管理的诸多设计由此打开。 为全方位提升环卫保洁标准,成都首次推出囊括道路冲洗除尘、城市家具清洁、公共厕所管理等24项环境卫生作业内容的《成都市中心城区环境卫生作业与管理规范》,而这份被誉为“白皮书”的规范,堪称成都环卫“金标准”。 在《规范》里,明确提出,成都要架构24小时无缝隙环卫清扫保洁制,实现夜间保洁全天候覆盖,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内的街道办事处成立至少10人的快速保洁机动队,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的街道办事处成立至少15人的快速保洁机动队,发现白色垃圾后,保洁人员要快速赶到现场,力争在15分钟内消除。在此基础上,推出垃圾不落地运输制度。每天只要听到铃铛响,商家店铺就把打包好的垃圾直接拿出店铺,放到垃圾收运车上。作业收运责任单位与临街店铺签订定时收运协议,实施上门定时收运。“而夜间收运垃圾则由各辖区临时垃圾转运点转运到区垃圾压缩转运站,垃圾压缩转运站也24小时全天候开放。” 为规范街面秩序,强化非机动车管理,成都确立了全新的《非机动车管理规范》。在《规范》中,明确了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的划线标准、范围以及构筑物设置的颜色和类别等。 为强化景观提升,这一年,成都在春节首次推出节日氛围营造后,又将着力点放置于中秋国庆“双节”节日营造中。跳跃的色彩,灵动的光芒,温暖的金色,让成都的秋之夜,梦幻美丽,万千韵味。 为强化街面管控,这一年,成都全面启动特别行动,采取“错时执法、定点值守、轮班巡查”等方式,形成市、区、街三级队伍各司其职的执法执勤模式。从夜间执法模式,转变成“白加黑”连续作战模式,加大白天的连续监管力度。 为严控运渣车,这一年,成都推行运渣车公司制,运渣车必须进行全封闭改装,安装GPS,同时加入到公司,才能在成都从事渣土运输。更加严管的背后,是一个城市控制道路扬尘、严防运渣车超载冒载,引发安全隐患的决心。 为破解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的难题,成都还拟开发城市管理首个“诚信系统”!待到“诚信系统”建成后,商家是否出摊占道、有没有乱贴户外广告、有没有乱倒污水等一系列与城市管理与市容市貌相关的内容都将被“记录在案”,并有望与工商、环保、卫生等管理部门形成联动…… 为激发民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尤其是商家店铺能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用制度的力量推动基层积极参与。从2012年春天开始,“门前三包”推进办成立,每月推进办将评选出10个“门前三包”履约率最好的街道办事处和“门前三包”履约率最差的10个街道办事处。不仅如此,每个街道办事处,还要自主评选50 个“门前三包”履约率最好的商家,以及最差的商家。所有结果,都在不同媒体上公示。“以此来激发商家参与的积极性。”试点3个月,成效明显。门前三包履约率从80%上升到90%,而提升的10%,意义深远。 成都城市管理在体制机制优化和重塑的路径里,改变的还不仅仅于此。配套的一系列考核考评和工作制度,同步延伸。 为了形成高标准管理常态,从2012年春天开始,成都形成管理者每天带队检查制。组织联合督查组和暗访队伍,严格实行“日检查、周公示、月考评”制度、分片包干制度,认真落实网格单元责任,对中心城区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等进行“白加黑”不间断明察暗访。在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系统作用的基础上,4月26日起,每晚7点半至11点,由一名局领导带队查找中心城区“脏乱差”问题,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向区委、区政府通报,第一时间进行复查,第一时间曝光追责,实现“扁平化”管理目标。 为了形成高标准管理常态,成都推行责任区管理制度,与市政府目督办联合发文,制定了中心城区治理环境“脏乱差”责任表,明确了公路、河道、铁路沿线、商品交易市场等环境治理的市级部门责任主体,初步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为了形成高标准管理常态,成都坚持第三方测评。用第三方视角,公平、公开、公正地对全域城乡环境治理情况进行打分。而测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卫生、街面秩序、农贸市场、院落环境等诸多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范畴。每季度,在成都主要媒体上公布测评结果。 至此,在制度的网格中推进,变化有目共睹。 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化,向新的高度进发。 深入变化中的成都,以更加靓丽的风情,开始进入所有人的视线。 全域再实践 城市与乡村的同步努力 城市管理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动与被动的交互中,投身于城市管理间,会发现变化路径是如此的清晰。 最大限度调动各方发挥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还令一个城市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与民众幸福感共同进入可持续发展模式。 2012年4月。春。“城市之心”。 登高远眺。青羊区城市管理局环卫科工作人员黄晶晶又一次登上文庙社区陕西街旁的“城市之心”,这些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老房,屋顶上都积存了不少的积尘垃圾。这一天,黄晶晶和街道办事处城管执法中队副中队长王可一起走进了大院。 “屋顶垃圾多了,如果刮大风,这些垃圾会吹下楼。不安全!”“把屋顶装扮漂亮点,小区环境也好!”“这些老房子很多防水层或防晒层都有或多或少的损坏,住在顶楼的住户,一定能感受得到!” 大院内,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唠叨着屋顶垃圾可能带来的隐患,盘算着为屋顶清理垃圾,为屋顶重新敷设防水层和防晒层,条件好的小区还能给屋顶搞些绿化,让它们也穿一件“新衣服”…… 于是,这个春天,所有人开始为老房子的老屋顶而忙碌开来。 一个院落一个院落地走,一栋屋顶一栋屋顶地查。2个月后,当30多栋原本积满了垃圾的屋顶,变得愈发整洁美观时,登上“天府之心”33层高楼,远眺美景,脏乱的屋顶被一缕缕绿色所取代,大家都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每个人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至此,青羊区屋顶垃圾治理,一战告捷。 而按照青羊区的思路,全区广泛推开四星级以上酒店和甲级写字楼楼顶及周边屋顶垃圾治理工程。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统一招标,并在治理后,维持一年保修期。“我们希望,城市地面、立面能与屋顶一起,同步清爽整洁!”青羊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解释。 然而,如果说治理的深度向高度和空间延伸,那么在成都,创新在各城区间却从未停止。城市管理的活力以创新为标志,积极而努力。 同样,春天。 这一年,锦江区在全市首创城市综合管理巡逻执法大队。全新的城市综合管理巡逻执法大队由公安、交警、城管三方组建,每天执法大队都兵分几路在辖区内对违规违法现象进行纠正。 锦江区城市管理巡逻执法大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市综合管理巡逻执法实行24小时无缝隙管理,实现城市综合管理的区域全覆盖、时间全天候,其运行方式保证至少有40人的现场执法力量(10个车巡组)在街面流动巡查、40人的机动处置力量担负值班备勤任务,提高街面“见警率”、“管事率”、“处置率”,增强发现问题、快速整改和执法查处力度。“由于执法力度较强,解决了以往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权限交叉、执法效率低下、执法查处不彻底等实际执法问题违规现象开始呈现减少趋势。” 人民城市人民管。以人民群众的评判为最高标准,成都的创新从未止步。哪一座城市,只要民众积极参与,哪一座城市必将充满活力与幸福感。 而在郊区(市)县,今年3月,彭州在全市首次推出了“四方联动共治”模式,即综合城管、社区、商家、市民的四方力量,实现联动治理,架构出街面环境共同治理的管理格局。 作为三圈层,彭州城市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彭州计划把餐馆、茶铺、市场纳入城管“编外队伍”,建立街面环境共治体系。沿街店铺老板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大家按照承诺来进行经营活动,即不占用城市道路堆放物品及进行食品清理行为;在规定的三个时间段(早餐7∶00—9∶00,午餐11∶30—14∶00,晚餐17∶30—22∶00)可在规定区域内开展经营活动。 管理者依据3个进餐高峰时间段划定特殊区域,允许店主将桌椅搬到人行道划定区域,可在解决现实铺面店面较小的同时,让店家也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试点一月,全新的疏堵结合方法,很快获得了沿街商铺店家们的肯定:“现在我们都很遵守规定的三个时间段,保证清洁卫生,真正实现"门前三包。"如今,卫生好了,道路整洁了,我们做生意的也踏实了,现在大家如果发现有人乱丢垃圾,都会主动地去制止了!”谈起新变化,彭州的钟江菜园钟老板喜上眉梢…… 至此,2012年。成都。 在大城市、细管理的主题下,一座城市的管理创新力,以实现城市价值系统合力为基准,进入“提升季”。 并在变化中,愈发美丽,幸福满心。 |
·上一篇文章:无 |
·下一篇文章:五大维度 看中国城市发展新逻辑 |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